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汪清县激发黑土地保护内生动力显成效
汪清县激发黑土地保护内生动力显成效
发布时间:2022-12-15 浏览次数:257 来源:延边晨报

近年来,汪清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稳产丰产、节本增效导向,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不断提升全县农业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01坚持高位推动,组织领导到位

汪清县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县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先后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汪清县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和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领导小组。立足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制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方案》《汪清县2022年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明确目标导向、规范工作程序,以早谋划、早部署、早实施的原则,确定实施范围和作业地块,依托两区划定成果,优先落实到粮食生产功能区。2022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11.66万亩,较2020年增长85%,实现了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先后组织召开全县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专题会4次,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将保护性耕作完成情况列入乡村振兴年度绩效考核范围,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为保障黑土良仓打下坚实基础。

02坚持舆论导向,宣传培训到位

汪清县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双向发力,持续强化保护性耕作的科普和推广,并制订了《2022年汪清县黑土地保护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今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开展科学保护人人受益,黑土良田代代相传主题宣传活动,以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指导、乡镇分类实施、村级具体落实的方式,累计悬挂条幅200个、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围绕保护性耕作、耕地深松等生产技术,开展专题培训4次,受益人数400余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格局,在新华网、人民网、《延边晨报》等主流媒体刊发信息10余条。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通抖音官方账号,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示范区保护性耕作少耕播种现场观摩会、示范区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作业现场观摩会,累计观看达1580人次,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营造了良好宣传氛围。

03坚持分类施策,规范管理到位

按时向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报送作业进度和进展数据,按照一户一档、分类归档的原则,明确专人负责,健全档案管理。严格落实核查核验,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开展2次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确保项目落实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全县耕地普遍存在坡度大、地块分散等问题,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懂业务、懂技术的农业骨干成立技术服务专家团队,依托田间学校、农技下乡等活动,因地制宜,深入乡镇和村屯,对作业户、农户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和技术培训,有效破解涝洼地、坡耕地等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难题。

04坚持示范引领,措施落实到位

汪清县20202022年实施面积中合格面积比例在全省位居前列,同时严格落实约束性任务指标,确保专款专用,2020年度、2021年度作业补助资金兑付率100%。为保障春播生产,汪清县于20228月初完成项目验收,8月末完成资金兑付。全县免耕机保有量465台(套)、安装信息化作业监测设备296台(套),信息化作业监测终端实现全覆盖,2022年通过监测终端判定作业地块实施效果的比例达100%。建成县级高标准应用基地1500亩,乡(镇)级高标准应用基地600亩,重点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和“梨树模式”,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力度,累计示范带动农户700户。实施地块中高质量作业地块比例在95%以上,亩均增产400斤以上,切实改善了土壤环境,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农民收入。通过调查走访,综合近三年情况来看,汪清县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满意度在95%以上,实施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为促进黑土地保护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